习近平总书记不久前专门对“十四五”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,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,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为“十四五”规划建言献策。总书记的指示要求,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工作方法。只有在开展工作时,倾听民声,采纳民意,顺应民心,才能凝聚最广大人民的共识和力量、夯实经济社会发展最深厚的根基。
《尚书》有言,“好问则裕,自用则小。”政治乃众人之事。治国理政,亲身征询于田野,虚心问计于百姓,才能把握群众所思所想所盼,凝聚民心民智民力,开创改革发展新局。纵观党的历史,“问计于民”是中国共产党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重要法宝。当年,在《反对本本主义》一文中,毛泽东同志给那些“遇到困难问题,只是叹气,不能解决”的人开出药方,“迈开你的两脚,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,学个孔夫子的‘每事问’。” 邓小平同志在谈到如何进行决策时也曾明确指出:“要同人民一起商量着办事,决心要坚定,步骤要稳妥,还要及时总结经验,改正不妥当的方案和步骤,不使小的错误发展成为大的错误。”可见,创造在基层,办法在群众。千计万计,群众路线是第一计;千难万难,问计群众就不难。
今天,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,党员干部在工作中碰到的困难并不比以前少。基于此,无论是涉及公众利益的公共政策,还是面对每一个公民的个体利益表达,都需要我们以谦抑之心征询民意、回应民意。而且,基层是最大的课堂,群众是最好的老师。谋划发展,最了解实际情况的,是人民群众;推动改革,最具首创精神的,也是人民群众。做到问计于民,不仅反映群众观念、群众立场,更体现执政智慧、执政能力。
要做到问计于民,就要求党员干部解决好“我是谁”的问题,对人民群众要有敬畏之心,放下架子、甘当小学生,才能明白什么叫“真心实意地做人民的公仆,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”。站在群众的立场上,学会换位思考,做决策、定政策时才会尊重百姓愿望、体会百姓感受、维护百姓利益,也才谈得上“使决策符合民意、让政策赢得民心”。拜群众为师,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,我们的政治智慧就能在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增长,执政本领就会在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增强。
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没有终点,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。主动倾听群众的声音,感知群众的冷暖,各项政策的制定才能更加符合他们的要求、更加贴近他们的需要,才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。(尉迟天琪)